此筆筒剔地淺浮雕和陰刻線修飾的手法雕刻畫面,人物面部處理很簡練。晚明時期,山水人物圖是一種十分流行的紋飾,充分表現了士大夫縱情山水的閑情雅趣。蒼松、梅花為“歲寒三友”中的兩友,松象征常青不老、梅象征冰清玉潔,皆是君子所寄求。
館藏明代象牙蓋盒僅此一件,但為精品。此盒長9.8厘米 、寬6.2厘米、高4.3厘米,為本館二級藏品。瓜形盒,牙色深黃。由盒、蓋上下兩部分扣合而成,子母口,盒、蓋身為瓜棱狀,蓋面淺浮雕藤蔓、花蝶、昆蟲。打開盒蓋,盒內雕《西廂記》人物故事圖。盒內雕《西廂記》崔鶯鶯與張生月下相會的故事,只見圖中張生攀柳樹夜會,崔鶯鶯在兩丫鬟手持燈籠陪伴前來約見。蓋內雕下棋圖,崔鶯鶯與另一女子坐于鼓形鏤空高凳,她們二人一人手執棋子正欲落棋,一人手扶下頜做思考狀,一侍女立于桌旁,另一侍女端茶具及點心正邁步前來,四人皆刻畫得惟妙惟肖、栩栩如生。此蓋盒融圓雕、鏤通、淺浮雕、陰刻技法于一體,人物刻畫細膩生動,景物雕刻精美。蓋盒基本完整,唯盒內燈籠燈桿斷缺,有小裂紋。
工藝與年代
上述象牙雕刻的制作工藝有開料、切割、圓雕、鏤雕、淺浮雕、減地淺刻、陰刻、拋光,幾乎囊括了所有象牙雕刻的制作工藝。其中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拋光,所有館藏明代象牙雕刻文物表面皆經過細致的拋光工藝,加之長期的盤玩,包漿肥厚,使得器物表面油潤光亮,象牙自然的肌理也更加凸顯,與雕刻的紋飾相映成輝。
另外,減地淺刻工藝在象牙雕刻制作中并不常見,上文所介紹筆筒采用該工藝,未減地的部分加以拋光,減地的部分利用刀具留下的刻痕及象牙自然的紋理表現紋飾內容,古拙清雅,別具一格。
在年代方面,這四類牙雕中,除了象牙笏時代貫穿于整個明代之外,其余三類作品皆為晚明時期。象牙笏是明代中高級官僚上朝必備的禮儀兼實用的器物,這是它能夠貫穿于整個明代的原因。在明代早中期,朝廷對寶石、象牙、犀角等舶來品的使用規定比較嚴格,加之社會風氣尚未形成奢靡之風 ,而象牙作為一種價格昂貴的奢侈品,自然使用較少,這也是目前明代早中期象牙文物少見的原因之一。
晚明時期,資本主義萌芽,社會出現轉型,商品經濟發達,海禁重開,外來奢侈品和物種大規模進入中國,極大地豐富了物種和社會資源。明初沉寂一時的器物賞玩之風在晚明漸成鼎盛之態,明人不以玩物為恥,而是認為玩物是名士身份的辨識標志之一,所以袁宏道以為:“世人但有殊癖,終身不易,便是名士。如和靖之梅、元章之石,使有一物易其所好,便不成家?v使易之,亦未必有補于品格也!币虼,晚明象牙被用來制作各種器物。
自晚明牙雕被大量用于制作各類器物之后,便迅速發展為牙雕產業,到了清代形成了京作、蘇作和廣作等幾個牙雕制作中心和不同的風格,成為我國古代藝術品中的靚麗一景。
渝公網安備 50023202000160號